|
|
◇ 白話《立法院議事規則》《立法院職權行使法》 ◇ |
|
類別 |
法律類 |
定價 |
580 元
|
年份 |
2025 |
書碼 |
V689 |
ISBN |
978-626-7573-28-0 |
作者 |
張裕榮 |
譯者 |
|
版次 |
第1版 |
裝訂 |
平裝 |
優惠價 |
522 元
|
|
教學配件 |
|
|
|
|
在國會日復一日的喧囂中,條文如潮,議事如海。多少次,我們在翻閱《立法院議事規則》與《職權行使法》時,困於法言法語之中,渴望有一本書,能以人話解釋制度,以白話引路前行。於是,我開始動筆,逐條整理、反覆琢磨,盼能為委員同仁與青年朋友,鋪設一條通往理解與實踐的橋。 這本白話整理,能夠順利完成,離不開欣佑與穎萱兩位的無私協助。她們以耐心與美感,一頁頁排出清晰的文字與邏輯,讓枯燥的法條也能靜靜地說話。謹以此書,獻給在議事現場堅守的人們,也獻給願意讀懂制度、相信民主的你。 |
|
|
PART 1 白話《立法院議事規則》 第一章 總則:立法院開會的基本規定 ‹‹第 1 條(訂定依據) ‹‹第 2 條(適用位階) ‹‹第 3 條(立委席次之會商) ‹‹第 4 條(立委請假規定) ‹‹第 5 條(秘書長列席並辦理會議事項) ‹‹第 6 條(出席及列席者之簽到)
第二章 委員提案:立委如何在國會「提點子」 ‹‹第 7 條(議案提出辦法) ‹‹第 8 條(法律案及其他提案提出之連署及撤回) ‹‹第 9 條(臨時提案提出之限制及處理方式) ‹‹第 10 條(否決議案不得再行提出及其例外) ‹‹第 11 條(修正動議之提出及處理程序) ‹‹第 12 條(修正動議之撤回)
第三章 議事日程:立法院會議的「作息表」 ‹‹第 13 條(議事日程之編製) ‹‹第 14 條(議事日程應載事項) ‹‹第 15 條(議案之排列) ‹‹第 16 條(議事日程之編擬審定及送達) ‹‹第 17 條(議事日程之變更) ‹‹第 18 條( 未開議或未完結議案之處理)
第四章 開會:立法院會議的「運行指南」 ‹‹第 19 條(預備會議之程序及時程) ‹‹第 20 條(開會時間 (一)) ‹‹第 21 條(動議不得提出之事項及例外) ‹‹第 22 條(開會時間 (二) 發言時間、發言順序及 法定人數不足之處理) ‹‹第 23 條(報告事項及其異議之處理) ‹‹第 24 條(討論事項進行之宣告) ‹‹第 25 條(休息時間) ‹‹第 26 條(散會) ‹‹第 27 條(延長開會事由)
第五章 討論:立法院如何「辯論」議案 ‹‹第 28 條(討論事項) ‹‹第 29 條(發言之登記及順序) ‹‹第 30 條(發言時間) ‹‹第 31 條(發言次數之限制及例外) ‹‹第 32 條(程序動議之提出及處理) ‹‹第 33 條(停止討論)
第六章 表決:立法院如何「做決定」 ‹‹第 34 條(異議之處理) ‹‹第 35 條(表決方法) ‹‹第 36 條(決定方法) ‹‹第 37 條(修正動議之表決) ‹‹第 38 條(一事不再理 (一) ─表決後不得再動議) ‹‹第 39 條(重付表決之要件及其限制) ‹‹第 40 條(表決結果之報告及紀錄) ‹‹第 41 條(表決之禁止)
第七章 復議:立法院如何「翻案」已通過的決議 ‹‹第 42 條(復議提出之要件) ‹‹第 43 條(復議提出及討論期間) ‹‹第 44 條(法律案、預算案之復議) ‹‹第 45 條(一事不再理 (二) ─復議表決後不得再復議)
第八章 秘密會議:立法院如何「開密會」 ‹‹第 46 條(秘密會議召開程序) ‹‹第 47 條(秘密會議與會人員之限制) ‹‹第 48 條(秘密文件保密方式) ‹‹第 49 條(優先報告事項) ‹‹第 50 條(相關人員保密義務) ‹‹第 51 條(秘密文件之公開) ‹‹第 52 條(違反發表規範之處置)
第九章 議事錄:立法院的「會議記錄」怎麼寫? ‹‹第 53 條(議事錄應載事項) ‹‹第 54 條(議事錄公開方式 (一) ─宣讀議事錄) ‹‹第 55 條(議事錄公開方式 (二) ─議事錄之印送及登載) ‹‹第 56 條(發言之紀錄及印送)
第十章 附則:立法院會議的「補充說明」 ‹‹第 57 條(委員會議特別程序規定) ‹‹第 58 條(委員會之討論) ‹‹第 59 條(黨團提案之特別規定) ‹‹第 60 條(委員會發言之登記) ‹‹第 61 條(旁聽之禁止) ‹‹第 62 條( 旁聽規則之訂定) ‹‹第 63 條( 施行日)
PART2 白話《立法院職權行使法》 第一章 總則:立法院運作的基本規則 ‹‹第 1 條(立法依據) ‹‹第 2 條(委員之報到及開議日之決定) ‹‹第 3 條(就職宣誓及院長、副院長選舉) ‹‹第 4 條(開會額數及總額計算標準) ‹‹第 5 條(延長會期之要件) ‹‹第 6 條(會議之決議)
第二章 議案審議:立法院如何審查與決定事情 ‹‹第 7 條(議案之議決) ‹‹第 8 條(第一讀會程序) ‹‹第 9 條(第二讀會程序) ‹‹第 10 條(對立法原旨有異議之補救程序) ‹‹第 10 條之 1(二讀會對議案逕依委員會審查意見處理之 要件) 第 11 條( 第三讀會程序) ‹‹第 12 條(議案之撤回及法律案之併案審查) ‹‹第 13 條(任期屆滿不予繼續審議之議案) ‹‹第 14 條(憲法修正案審議程序準用之規定) ‹‹第 15 條(總統發布緊急命令之追認程序)
第二章之一 聽取總統國情報告:總統要向立法院「報告」國家大事 ‹‹第 15 條之 1(國情報告之憲法依據) ‹‹第 15 條之 2(總統提出國情報告之情形) ‹‹第 15 條之 3(書面報告之送置) ‹‹第 15 條之 4(立委之提問與補充報告) ‹‹第 15 條之 5(立委發言紀錄之彙整)
第三章 聽取報告與質詢:立法院如何監督行政院 ‹‹第 16 條(提出施政報告與質詢之規定) ‹‹第 17 條(施政方針變更時之報告與質詢) ‹‹第 18 條(質詢之種類) ‹‹第 19 條(政黨質詢) ‹‹第 20 條(個人質詢) ‹‹第 21 條(質詢之登記及書面要旨之送交) ‹‹第 22 條(質詢與答復) ‹‹第 23 條(質詢與答復應列入議事日程) ‹‹第 24 條(質詢提出之規定) ‹‹第 25 條(質詢答復之規定) ‹‹第 26 條(行政院及各首長應親自出席備詢) ‹‹第 27 條(質詢事項不得為討論議題) ‹‹第 28 條(預決算案報告之答詢程序) ‹‹第 28 條之 1(機密預算之審議原則) ‹‹第 28 條之 2(追加預算案及特別預算案之適用)
第四章 同意權之行使:立法院如何把關重要人事任命 ‹‹第 29 條(行使同意權之審查與表決) ‹‹第 29 條之 1(被提名人之資料提供) ‹‹第 30 條(被提名人資格等之審查) ‹‹第 30 條之 1(被提名人拒絕答覆或提出之效果) ‹‹第 31 條(同意權行使結果之咨復)
第五章 覆議案之處理:當行政院對立法院的決定有意見時 ‹‹第 32 條(覆議) ‹‹第 33 條(覆議案之審查) ‹‹第 34 條(覆議案之表決) ‹‹第 35 條(休會期間覆議案之處理)
第六章 不信任案之處理:當立法院對行政院長「沒信心」時 ‹‹第 36 條( 不信任案提出之要件) ‹‹第 37 條(不信任案之審查及表決) ‹‹第 38 條(不信任案連署之撤回及參加) ‹‹第 39 條(不信任案之表決方式) ‹‹第 40 條(不信任案結果之咨送) ‹‹第 41 條(再提不信任案之限制)
第七章 彈劾案之提出:立法院如何彈劾總統、副總統 ‹‹第 42 條(彈劾案) ‹‹第 43 條(提議彈劾案之程序) ‹‹第 44 條(提出彈劾案之表決)
第七章之一 罷免案之提出及審議:立法院如何「罷免」總統、副總統 ‹‹第 44 條之 1(罷免案之提出及審議)
第八章 調查權之行使:立法院如何進行「深入調查」 ‹‹第 45 條(立法院得調閱文件) ‹‹第 46 條(調閱委員會設立之限制) ‹‹第 46 條之 1(調閱委員會之成員組成) ‹‹第 46 條之 2(調查權行使範圍之限制) ‹‹第 47 條(受要求調閱文件機關之處理方式) ‹‹第 48 條(機關或人員違反調閱規定之處理) ‹‹第 49 條(調閱委員會所需工作人員之指派) ‹‹第 50 條(查閱人員之限制及應遵守事項) ‹‹第 50 條之 1(調查委員會之開會與進行) ‹‹第 50 條之 2(接受調查詢問人員之協助) ‹‹第 51 條(文件調閱終結後應提出報告) ‹‹第 52 條(保密義務) ‹‹第 53 條(不得為最後決議之情形及例外) ‹‹第 53 條之 1(調查報告之效力) ‹‹第 53 條之 2(調查委員會會議之準用) ‹‹第 53 條之 3(調查委員會成員之迴避)
第九章 委員會公聽會之舉行:立法院如何「廣納民意」 ‹‹第 54 條(公聽會之舉行及秘密會議) ‹‹第 55 條(舉行公聽會之要件) ‹‹第 56 條(公聽會之主席及出席人員) ‹‹第 57 條(公聽會前之準備) ‹‹第 58 條(公聽會報告之提出) ‹‹第 59 條(公聽會報告之效力)
第九章之一 聽證會之舉行:立法院如何進行「公開質詢與聽取證言」 ‹‹第 59 條之 1(聽證會之舉行及秘密會議) ‹‹第 59 條之 2(聽證會之舉行及限制) ‹‹第 59 條之 3(聽證會之主席及出席人員) ‹‹第 59 條之 4(受邀出席人員得偕同律師等協助) ‹‹第 59 條之 5(拒絕證言及虛偽陳述之處罰) ‹‹第 59 條之 6(聽證會前之準備及通知) ‹‹第 59 條之 7(聽證會紀錄) ‹‹第 59 條之 8(聽證會報告之提出) ‹‹第 59 條之 9(聽證會報告之效力)
第十章 行政命令之審查 ‹‹第 60 條(行政命令之審查對象) ‹‹第 61 條(行政命令之審查期限) ‹‹第 62 條(行政命令之審查後發現瑕疵) ‹‹第 63 條(委員會審查行政命令之準用)
第十一章 請願文書之審查:立法院如何處理人民的「陳情」 ‹‹第 64 條(請願文書之處理方式) ‹‹第 65 條(請願文書之處理程序) ‹‹第 66 條(請願文書之審查及查復) ‹‹第 67 條(成為或不成為議案之處理方式)
第十二章 黨團協商:立法院如何「喬事情」 ‹‹第 68 條(黨團協商) ‹‹第 69 條(黨團協商參加者及舉行時間) ‹‹第 70 條(指派參加黨團協商代表) ‹‹第 71 條(協商結論) ‹‹第 71 條之 1(議案經黨團協商久延未決,院會之促進 機制) ‹‹第 72 條(協商結論之效力) ‹‹第 73 條(經協商議案及待表決條文之派員發言) ‹‹第 74 條(議案分發協商之順序及數量) ‹‹第 74 條之 1(逕付二讀之議案之協商)
第十三章 附則: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的補充規定 ‹‹第 75 條(連署或附議人數限制之例外) ‹‹第 76 條(議事規則之訂定) ‹‹第 77 條(施行日) |
|
|
張裕榮 博士
現職 立法院副秘書長
學歷 中央警察大學法學士、法碩士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博士
經歷 曾任: 台灣高雄少年法院少年調查官 立法院法制局副研究員 高雄市政府行政暨國際處代理處長 高雄市政府副秘書長 教職: 高雄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空中大學社會科學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高雄大學法律系兼任助理教授 |
|
|
|
|
|
作者 張裕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