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立法院各委員會議事運作: 實務與先例 ◇ |
|
類別 |
法律類 |
定價 |
500 元
|
年份 |
2025 |
書碼 |
V687 |
ISBN |
978-626-7573-27-3 |
作者 |
陳錫欽主編 |
譯者 |
謝有銘 古建廷 陳怡安 李宛澤 編著 |
版次 |
第1版 |
裝訂 |
平裝 |
優惠價 |
450 元
|
|
教學配件 |
|
|
|
|
立法院委員會制度,為憲政運作之樞紐,分權制衡之實踐,亦是民主深化之基石。其間制度之設計、議事之程序、實務之運作及慣例之積累,皆有脈絡可循,體制可依。爰撰此詩,綜合制度之理與實務之情,以詩言志,以文載道,冀彰議道之尊、崇規之本。藉盼作為全書導引,引領讀者進入立法院各委員會議事運作之制度門徑,體察專業與制衡之精神。 本書的核心貢獻,便在於對立法院各委員會歷年所累積之「議事先例」進行系統化整理與分析。相較於單純的法條解釋,議事先例更能反映制度在真實運作中所面對的多樣情境與彈性調整。本書不僅彙整常見的議事爭點與處理方式,並輔以法規條文、委員會內規、比較法制度及實務運作經驗,力求兼顧制度之規範性與操作之可行性,提供使用者在具體議事情境中可參據的制度工具。 在內容編排上,本書以立法院各委員會組織法為基礎,依照議事程序邏輯設計十二個主題章節,涵蓋:「前言」、「總論」、「提案」、「議事日程」、「出列席與簽到」、「開會」、「討論」、「表決及復議」、「秘密會議與公聽會」、「行政命令與請願文書之審查」、「議事錄」以及「總結」等核心議題。各章皆力求條理清晰、論述嚴密,章首特設導語對聯,以助讀者提綱挈領;並佐以豐富實例與實務經驗,以實現理論與實務之有效銜接。 |
|
|
前言 第 1 章 總論 壹、委員會制度之核心地位 貳、制度演變與憲政背景 參、正當法律程序與委員會中心主義 肆、授權明確性與規則治理原則 伍、國會運作與憲政秩序之整體省思與改革方向 陸、小結 柒、案例分析 一、正當法律程序原則 二、委員會中心主義下之國會運作及其改革意涵 三、授權明確性原則 四、國會議事自律之憲法法理與運作範圍 五、有關議事內規之效力問題 六、適用議事內規之解釋屬國會自治範疇 七、溯及立法之檢討 八、立法院決議之種類 九、立法院決議之效力 十、主決議之憲政效力界限:以死刑一致決公投案為例 十一、法律案附帶決議之效力,僅具建議或參考辦理 性質 十二、預算案之附帶決議似應儘可能配合辦理 十三、委員會之決議與臨時提案之效力問題 十四、委員會臨時提案之依據與實務作法 十五、委員會是否具有機關地位之探討 十六、全院委員會性質上與委員會的區別 十七、有關立法院召委準用政黨中立規定之可行性初探 十八、委員會的裁量邊界
第 2 章 提案 壹、制度功能與法源依據 貳、提案主體與權限區分 參、提案類型與程序設計 肆、程序中立與正當性爭議 伍、議事小常識 陸、小結 柒、案例分析 一、立法院院長、副院長能否連署或提案之探討 二、各委員會僅具審查職責,無法案提案權 三、委員會不得以黨團名義提出修正動議 四、提案機關對於未議決法案內容變更之處理 五、法律案制定或全案修正時,新增條文之處理方式 六、委員會已審查通過條文,政府提出新案再併入審查 問題 七、「前瞻特別預算案」主決議之處理爭議 八、委員會臨時提案之處理時機與實務調整 九、立法委員提出臨時提案、修正動議等須親自簽名之 依據 十、黨團提案由院長召集或所屬黨團召集協商之區別 十一、立法院就法律案為增加支出提議
第 3 章 議事日程 壹、制度功能與程序意涵 貳、制度依據與權責分配 參、日程編排之程序要點 肆、議程變更之實務風險與正當性爭議 伍、主審召集委員之變更與黨團協商 陸、委員會排案與主審爭議 柒、小結 捌、案例分析 一、議事日程送達時限與例外情形 二、變更議程之時機與程序規範 三、變更議事日程,不經討論,逕付表決 四、兩黨輪流共同排審法案之制度實踐與協商模式 五、同一法案更換主審召集委員之實務運作與爭議 六、在主審權爭議下,召委藉排案實現議事進度控管之 策略運用 七、院會交付委員會審查之議案,改交其他委員會審查 之方式 八、論審計長列席立法院之法律性質:質詢或諮詢 九、同一議案之認定與召委主持權延續原則之探討
第 4 章 出列席與簽到 壹、制度功能與基本意涵 貳、法規依據與制度設計 參、簽到程序與人數計算方式 肆、實務挑戰與常見情況 伍、議事先例與處理方式 陸、制度精進建議 柒、小結 捌、案例分析 一、委員會立法委員簽到應親自到會場為之 二、立法委員尚未簽到出席,不得登記發言 三、撤簽後原已辦理之預告質詢登記,無須亦無權撤銷 四、委員會會議列席人員應辦理簽到之規定與實務 五、論行政院政務委員應邀列席立法院委員會會議 六、專家學者可參加委員會會議 七、論國安會秘書長列席立法院委員會會議 八、論立法院秘書長列席委員會會議 九、委員會邀請五院人員列席之法理可行性與憲政界限 分析 十、「列席人員」於憲政體制中之法理定位與監督功能 初探 十一、強化制度界線:列席制度與備詢義務的法理釐清 十二、委員會主席台兩側人員座位配置差異之原因分析 十三、國會專業幕僚制度之雙軌運作:以專門委員及法 制局為例 十四、議事抗爭影響會議進行之處理原則
第 5 章 開會 壹、開會制度之重要性與功能定位 貳、開會召集程序 參、會議主持與秩序維持 肆、開會實務困境與應對模式 伍、議事先例與處理經驗 陸、制度優化建議 柒、小結 捌、案例分析 一、立法院院會開議日規定之沿革 二、立法院院會開議日之先例 三、立法院委員會召集委員未選出前之運作機制說明 四、對召集委員選舉結果有爭議,由委員會自行依本院 相關內規處理 五、委員會召集委員選舉中廢票之認定原則與實務案例 六、委員會議程與召集委員選舉相關程序之規範與實務 七、各委員會召集委員之改選機制探討 八、委員會委員提請召開委員會議之制度實踐 九、開會法定人數之認定問題 十、召集委員報請院會決定與其他有關委員會開聯席 會議 十一、國防預算解凍案審查程序爭議之探討 十二、聯席會議召集程序之爭議 十三、緊急聯席會議程序瑕疵之探討──以103年能源 法案審查為例 十四、全院委員會之期日,召開各委員會會議之例外 十五、因召開委員會聯席會議,委員會停開之例外 十六、會議時間屆滿,主席未經出席委員同意不得逕行 延長 十七、院會經議決不再處理散會動議之議事先例 十八、延會之宣告問題 十九、補班日是否得召開委員會會議 二十、立法委員選舉停會 二十一、停會期間各委員會辦理考察 二十二、黨團依比例組成專案委員會或小組成員之改派 程序 二十三、立法院註銷媒體記者採訪證 違規行為受懲處 二十四、立法院會期、休會、臨時會及復會制度說明 二十五、聯席會議召委爭議與程序正當性之探討 二十六、聯席審查之召集與主審角色之釐清與改革 二十七、委員會考察之制度定位與功能分析
第 6 章 討論 壹、討論制度之意義與角色 貳、討論程序與規範 參、各類討論情形與應對機制 肆、實務案例整理 伍、小結 陸、案例分析 一、一時議一事原則 二、一事不再議原則 三、議案、法律案及其他「提案」之區別 四、中央政府總預算案逕付二讀 五、議案不得分割審查原則 六、委員會自行決定併案審查之議案得部分審竣先提報 院會 七、法律案交付審查後,性質相同者得為併案審查之 探討 八、探討立法院初步審查小組制度之功能與成效 九、立法院會議舉行質詢時,會議時間應延長至排定 委員質詢結束 十、立法委員登記發言未到場三次唱名即視為放棄 質詢權 十一、關於委員會本會與非本會委員之詢答時間分配 十二、無主席時可否質詢,以及代理主席之問題 十三、官員列會備詢,未經報告或退回報告即逕行詢答 之情形 十四、「前瞻特別預算案」-處理過程相關疑義 十五、不得反質詢:憲法依據、法律規範與實務爭議之 探討 十六、專案(題)報告、業務報告及預算案,合併質詢 相關問題 十七、逐條討論中停止討論之程序運作與實例 十八、出席立法委員提出異議權之行使須當場為之 十九、委員會審竣議案提報院會時,僅能列立法委員1人 說明 二十、大體討論及廣泛討論之概念釐清 二十一、會議詢問與權宜問題、程序問題的差異 二十二、立法院審查報告制度之運作與意義 二十三、立法院委員會專題報告之法源基礎、功能發展 與實務挑戰 二十四、院會交付委員會「審查」與「處理」之實務 運作省思 二十五、論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中的「審查」與「處理」 機制 二十六、委員會專業審查功能與黨團協商之平衡 209 二十七、不須協商議案經異議後交付黨團協商之法理與 實務探討
第 7 章 表決及復議 壹、表決制度之功能與原則 貳、表決方式與適用情境 參、修正案與主案之表決程序 肆、復議制度之適用與限制 伍、先例彙整 陸、小結 柒、案例分析 一、表決人數計算之疑義 二、法定人數確認與連續表決下清點人數提議之效力 探討 三、表決順序之處理 四、點名表決處理程序 五、舉手表決處理程序 六、「前瞻特別預算案」-表決次序之處理 七、重付表決、重行表決及「重新表決」之處理程序及 問題 八、表決器表決時,因誤插表決卡造成表決結果與事實 不符之處理 九、出席立法委員對表決結果有疑問之處理 十、立法院三讀程序之正當性重構:全案表決爭議與 制度化路徑 十一、復議案之限制、範圍及討論時間
第 8 章 秘密會議與公聽會 壹、會議公開原則與例外 貳、秘密會議制度 參、公聽會制度 肆、重要實例彙整 伍、制度評估與建議 陸、小結 柒、案例分析 一、調閱專案小組設立時機之問題 二、調閱委員會(或小組)不得向檢察機關調閱偵查中 之案件 三、公聽會的成員應包括審查會之立法委員 四、立法院公聽會召開程序及黨團協商階段之限制與 例外 五、教師法修正草案審查程序調整:改以召開座談會 替代公聽會 六、院會決定交付委員會召開秘密會議 七、委員會委員提議召開秘密會議 八、委員會列席人員提議召開秘密會議 九、立法院秘密會議之安全管理與法律規範不足之檢討
第 9 章 行政命令與請願文書之審查 壹、制度意旨與憲政架構 貳、行政命令之審查 參、請願文書之審查 肆、程序原則與制度建議 伍、小結 陸、案例分析 一、行政命令之審查不適用屆期不連續原則 二、請願案列報告事項或討論事項? 三、請願文書成為議案之要件 266 四、公告具法規命令性質者應送立法院查照
第 10 章 議事錄 壹、制度意義與功能 貳、法律依據與實務規範 參、議事錄的內容結構與範例 肆、資訊公開與透明機制 伍、小結 陸、案例分析 一、委員會議事錄確定之時機與實務彈性 二、每會期最後一次委員會及聯席會議議事錄之確定 機制 三、院長、副院長選舉會議(預備會議)議事錄之宣 讀確定時機 總結 一、立法院各委員會組織法功能再定位與制度強化之研究 二、立法院各委員會會議程序之適用與準用法規體系整理
參考書目 附錄 會議規範之參考資料 |
|
|
主編 陳錫欽 博士 現職: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主任秘書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博士 經歷: 曾任職於宜蘭縣政府與內政部,自92年起服務於立法院,歷任各委員會編審、秘書、秘書處處長等職,累積豐富的立法實務經驗。至今於委員會系統服務已逾16年,其中擔任主任秘書長達10年,對委員會制度之理論架構與實務運作,具深刻觀察與獨到見解。
編著 謝有銘 現職: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 學歷: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
古建廷 現職: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 學歷: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碩士
陳怡安 現職: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 學歷: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碩士
李宛澤 現職: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 學歷: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學士 |
|
|
|
|
|
作者 陳錫欽主編 |
|
|